頭痛、暈眩、疲倦、失眠、便秘、胸悶…等等,全身上下不適但總是找不到原因,
醫生說你根本就沒病:只是自律神經失調。
根據美國一份統計報告指出,自律神經失調的盛行率估計約4%,以此粗估台灣
約有92萬人受自律神經失調之苦。
自律神經失調並非正式的疾病診斷名稱,而是一些現象或症狀的統稱,輕微不適症狀
雖然可忍受不致於危害生命,但總是令人困擾不舒服。
自律神經遍布全身,與知覺神經(感覺疼痛)不同處在於人類無法意識、操控。身體再
怎麼專注於眼前的工作,也不會忘了呼吸、停止消化、吸收食物;明明準備妥當的
重要簡報會議上,心跳仍舊不由自主的增加,這些都是自律神經的功能,除此之外,
血液循環、排泄、免疫、內分泌,也都與自律神經息息相關。
自律神經如同一條橡皮筋,給予過大壓力造成橡皮筋緊繃,久了也就失去彈性(失調);
造成原因除了外在環境因素,當然也包括容易緊張的性格、時常壓抑情緒、自我要求
較高或長期承受過多壓力與期待,這類壓力都容易引發自律神經失調。
並非只有太忙才會引發自律神經失調,其實太閒也是可能的引發因素,例:突然失去
人生目標或生活重心也可能造成潛在的精神壓力,長期下來一樣會讓自律神經失去平衡
(過與不及皆有失之)。
全身/身心/精神症狀
局部症狀
時常感覺口渴,不喝就覺得喉嚨乾渴不適、又怕水喝多了會頻尿一直跑廁所
喉嚨有異物堵塞壓迫或微刺感
麻痺、冰冷、潮紅、乾燥、多汗、搔癢、無法使力或乏力感
除了,藉由呼吸訓練、瑜珈等運動方式,來調整自律神經功能之外,試著調整日常飲食
內容、習慣,多攝取有益的營養素,避開地雷食物,皆有助改善自律神經失調症狀。
日常生活中攝取多元營養素來源的食物,富含纖維、植化素的蔬果、蛋類、全穀類(B群)、
堅果類等,對於維持自律神經平衡非常有幫助。
維生素C、維生素E、硫辛酸、前花青素、CoQ10,以及有助形成抗氧化酵素礦物質,
例:銅、鋅、硒、鐵
維生素B、維生素C、色胺酸、酪胺酸、鈣、鎂、鋅、卵磷脂、omega-3脂肪酸
十大快樂食物,例:蓮子、花生、乳酪、核桃、香蕉、黃豆、豆腐、紅豆、雞蛋、柑橘。
免疫力與自律神經系統的穩定也有一定的相關性,透過攝取各種維生素、蛋白質、礦物質、
類胡蘿蔔素等營養,來維持身體的最佳免疫力;香蕉、牛奶、燕麥、雞肉,有助人體製造
血清素,帶來愉悅感減少憂鬱,達到舒壓與助眠的好處。
每餐維持於七、八分飽,晚上9~11點主要是三焦經運行時間(人體免疫系統休息與濾毒
的時間),晚餐減半有助於降低食物造成身體的負擔,讓自律神經進行修復。
造成壓力的食物,包含甜食、炸物、酒精、過濃的茶飲與咖啡、罐頭與醃漬物含鈉量高
的食品,盡量減少避免引發自律神經失調問題。
透過均衡的飲食、專心吃飯、培養運動習慣、良好的睡眠、每天片刻的舒壓休息,都有益
保養自律神經。
自律神經雖然無法控制,但具有刻意調校的功能,例:當身心平靜、放鬆時,副交感神經
就可以影響交感神經的作用。
下次若遇到心跳加速、呼吸急促的狀況,試著深呼吸,轉換注意力放鬆一下,
喚醒一下副交感的活性,calm down一下交感神經作用。
圖片來源:Pixabay